为提高美术学专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5月22日晚,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美术史论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永胜副教授在阶梯教室B-202教室为美术系师生作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术和美术革命”学术报告。
刘永胜副教授在报告中对“美术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美术革命”“为什么美术革命的方向是写实”“美术革命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一是从社会背景上来说,清末时期,庸腐的晚清王朝内忧外患,封建统治行将土崩瓦解。在这样危机重重的社会形式下,有识的文人志士和忧愤的民众不断奋起抗争。社会变革与内外争战构成了这段美术史不可回避的最真实的社会背景。晚清文人由此出发,对传统文化作全面的检讨和思考,弃旧图新并提出了“师夷之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由自然科学、政治体制的效仿发展到思想文化、教育制度及美学思想的学习。二是西式美术教育的出现,清末时期,政府相对重视西方模式的新式学堂的建设,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大量兴建。一些城市建立的新式学堂直接全盘仿照日本学校教育模式,开设了图画手工课,这就使西方美术教育被间接的引进中国。三是美术思潮的影响,一批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学者首先向中国传统文化发起了挑战。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开始倡导并提出将美育列入教育的范畴,后期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主张;当年“公车上书”参与者之一的康有为,流亡海外归国后发出了对中国画衰败的感叹;美学家吕先生也公开地树起了美学的大旗,直指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这样文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很多值得认真反思与探究的美术现象。
刘永胜副教授通过对“二十世纪初期的美术和美术革命”的学术报告,极大拓宽了同学们的美术知识层面,使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去体验艺术、感受艺术,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创作形式。(美术系 供稿)
宣传信息部 发布
地址:中国·山西·临汾 尧都区滨河西路501号 邮编:041000